
胡雪巖全傳:燈火樓臺
作者:高陽
更新時間:2017-01-11 03:50:58 [共56章]
最新:第 56 節
熱門小說《胡雪巖全傳:燈火樓臺》由高陽最新寫的一本架空歷史、名人傳記、古色古香類小說,這本小說的主角是古應春,雪巖,七姑奶奶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內容簡介:
胡光墉(1823—1885),字雪巖,安徽績溪人。
《燈火樓臺》是臺灣著名作家高陽先生接續《胡雪巖》和《紅頂商人》的一部長篇系列小說之第一部。作者在書中繼續講述胡雪巖的傳奇經歷。
胡雪巖因協助左宗棠鎮壓捻、回起義,為其籌措軍餉、購辦西洋新式火器、運送軍前藥品,所以,得左宗棠在“收功”之後的出奏保舉。由於胡雪巖的“殊功”,朝廷破格優獎,賞穿黃馬褂,頂戴用珊瑚,赫然成了一名“紅頂商人”。由此,官助商勢,胡雪巖的發展,亦達到了巔峰。
胡雪巖憑藉其雄厚的資本和靠捐納與“殊功”所獲的高官身分,活動於商界和官場,結交上層人物,並以官場中互相傾軋、利用的複雜關係、為左宗棠向英、德兩國外商一次借銀數百萬兩,以應支出浩繁的軍費,從而多得左宗棠的庇廕。由於精細的買賣,胡雪巖往往一夕之間,獲利鉅萬,時稱“財神”。於是,他大興土木,營造庭園,規模甚巨,並納多房姬妾,生活腐化,不堪言狀。然而,樹大招風,己遭非難,終於,在商事達於鼎盛之際,胡雪巖面臨了危機。
高陽先生於《燈火樓臺》之後的《蕭瑟洋場》(《燈火樓臺》之二,亦為本公司出版)中,講敘了胡雪巖在發展至巔峰之後,所面臨的如履薄冰、危機四伏的處境和開始衰落的過程。
前記同光年間有“財神”之號的胡光墉,與王有齡、左宗棠遇合之奇,為拙作《胡雪巖》、《紅頂商人》的主要題材小《燈火樓臺》接續《紅頂商人》,寫胡雪巖的結局。
胡雪巖事業的顛峰,亦正是左宗囊“西征”收功,新疆底定,晉封二等候,一生勳業的巔峰,時在光緒四年春天。
飲水思源,沒有胡雪巖籌餉及後勤支援之功,左宗棠的“西征”不可能獲致輝煌的成就。因此,這年四月十四日,左宗棠會陝西巡撫譚鍾麟,聯銜出奏,請“破格獎敘道員胡光墉”,歷舉他的“功勞”。計九款之多。前面五款是歷年各省水陸災荒,胡雪巖奉母命捐銀賑濟的實績,因而為胡老太太博得一個正一品的封典,使得胡雪巖在杭州城內元寶街的住宅,得以大起門樓,浙江巡撫到胡家,亦須在大門外下轎,因為巡撫的品秩只是正二品。
後四款是胡雪巖真正的“功績”。一是胡雪巖在杭州設了一座字號“胡慶餘堂”,規模宏大,聲名媲美北京同仁堂的藥店,歷年,西征部隊日常所需的“諸葛行軍散”、“闢瘟丹”、神曲“、”六神九“之類的成藥,治跌打損傷的膏藥、金創藥,以及軍中所用藥材,都由胡雪巖捐解。
其次是奉左宗棠之命,在上海設立採運局,轉運輸將毫無延誤,再次是經手賺買外洋火器,物美價廉。泰西各國出有新式武器,隨時採購,運至軍前,左宗棠認為”新疆速定,雖已兵精,亦由器利“。
最後一項最重要,即是為左宗棠籌餉,除了借洋債及商債,前後合計在一千六百萬兩以上之外,各省的”協商“,亦由胡雪巖一手經理。協響未到,而前線不能不關餉時,多由胡雪巖代墊。湘軍、淮軍多曾出現過索響譁變事件,只有西征之師從不”鬧響“。
這份能維持西征士氣的功勞,左宗囊認為”實與前敵將領無殊“,事先曾問過胡雪巖,打算得個什麼獎勵?回答是”想弄件黃馬褂穿“,所以奏摺中請子”破格優獎,賞穿黃馬褂“,奉旨準如所請。胡雪巖是捐班的道員,以軍功賞加布政使銜,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。乾隆年問的鹽商,有戴紅頂子的,戴紅頂而又穿黃馬褂,只有一個胡雪巖。
光緒六年十一月,左宗棠奉旨入覲,”仗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“及陝甘總督的差缺,分別由他麾下大將劉錦棠及楊昌浚接替。左宗棠於下年正月底到京,奉旨以東閣大學士管理兵部,派為軍機大臣,並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。當他從甘肅啟程時,曾專函胡雪巖,約他燈節後在北京相晤,可是……